据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微信消息,12月11日至12日,外交部副部长谢峰在河北廊坊与来访的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、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举行会谈。国务院称此行是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做准备。
根据11月14日在巴厘岛举行的中美首次会晤达成的共识,布林肯将于近期开始他作为国务卿的首次中国之行。他也将是继拜登的气候变化特使克里和副国务卿谢尔曼之后,第三位访华的拜登政府官员。
值得注意的是,双方在此次会晤中就“推进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”交换了意见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此前指出,中美领导人巴厘岛会晤“确定了方向”、“确定了框架”、“启动了进程”,其中“确定了框架”是指双方达成共识,共同探索建立中美关系的指导原则。这有望成为布林肯中国之行的重点话题。
有分析指出,特朗普上台以来,中美关系原有的“合作加竞争,合作为主”的战略框架受到冲击,双边关系存在进一步恶化的风险。2021年以来,中美就影响双边关系的“负面清单”和红线问题举行了多次对话。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美相互尊重、和平共处、合作共赢的三原则,美国拜登总统也多次强调了“四不、无意”。在这种背景下,双方都有条件重构战略框架。
此外,双方还就落实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共识、妥善处理双边关系中台湾省等重要敏感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,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。美国官员说,双方讨论了朝鲜问题和乌克兰危机。美方重申坚持“一个中国”的政策,并表示“竞争决不能变成冲突”。访华后,康达率团访问韩国和日本,就朝鲜问题与美国盟友沟通。
会谈还提到加强各层次的交流,发展相关领域的合作。在巴厘岛会议期间,拜登强调了面对面会谈的重要性。自2021年7月国务院副国务卿谢尔曼在津会见谢峰并会见王毅以来,美国高级官员已有一年多未访华。2022年8月,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问台湾省,使中美关系进一步紧张。但从9月份开始,中美双方通过多个渠道进行了密集沟通。
两国气候变化特使谢振华和克里在11月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夕多次沟通。9月至11月,美国智库专家甘思德、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艾伦先后完成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首次访华,并受到、外交部副部长、财政部副部长等中方官员的会见。11月10-11日,中美前政府官员和商界人士对话在华盛顿举行。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王超率中国代表团出席。美方与会者包括时代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格林伯格、前联邦参议员利伯曼、前驻华大使博卡斯和布兰斯塔德等。
此后,11月14日,中美双方自拜登就任总统以来首次面对面。两国元首一致认为,双方外交团队应保持战略沟通,定期进行磋商;同意两国金融团队就宏观经济政策、经贸问题进行对话和协调;同意共同努力,推动第27次缔约方大会于7时55分至7时90分取得成功。双方就公共卫生领域的对话与合作达成一致
这次率团访华的康达也参加了11月14日的中美首次会晤。康达曾长期在美国驻华大使馆任职。他是前驻华大使博卡斯的副手,后来成为奥巴马政府的中国事务高级主任。罗森博格时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中韩事务主任。2021年起,康达执掌美国国务院东亚及太平洋事务局,罗森博格成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管。
路透社援引拜登政府官员的话称,国务院亚太局负责中国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里克沃特斯(Rick Waters)也参加了会谈。这意味着国务院和白宫负责中国事务的主要官员都访问了中国。唯一“缺席”的是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度-太平洋事务协调员坎贝尔。但他也在12月8日的活动上表示,未来几个月,世界将会看到中美之间“一些更实际、更可预测的大国外交元素的恢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