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接消息:美国总统拜登周四提交了2024财年政府预算申请,其中国防预算创下和平时期的最高纪录。关先生,你对此怎么看?
特约评论员关瑶:拜登抛出了2024财年政府预算,这是美国政坛所谓最大权力游戏的一部分。在一定程度上,它是游戏的开始和结束。所谓开始,就是指两党新一轮权力斗争的起点,竞价,最终达成政治交易。同时,也因为这个原因,草案抛出的那一刻就宣告了“死亡”,而这种“死亡论”来自控制众议院的共和党众议长麦卡锡。在我看来,美国《金融时报》网站上的这两条评论可谓是华盛顿权力游戏的本质:这份预算是走不通的,是在设局打架。这个预算最终会消失,也在引爆一场权力斗争。
2024年是哪一年?美国大选年。拜登为什么选择费城在周四公布这份预算申请?费城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是美国政治版图上经典的摇摆州。虽然拜登是年龄最大的总统,但他似乎在争取年龄最大的连任。这份预算申请草案针对的是对他连任至关重要的摇摆州和“铁锈州”工薪阶层。因此,拜登的预算草案充满了矛盾的信号。一方面,他承诺在未来10年减少3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,主要是通过对年收入超过40万美元的高薪人群增税。另一方面,他又想在大选年抛出银弹,在不讨论政府债务上限的背景下,想把明年的政府预算总额再提高10个百分点,向目标选民发糖,把这个预算申请包装成。用拜登昨天在费城的话说,“美国的工薪阶层已经挣扎了太久。像你这样的蓝领工人已经被经济抛弃了,那些顶层的人拿走了一切。”在我看来,拜登是基于选举考虑,试图花大钱,用一个长期空洞的削减财政赤字的承诺来烧钱减债。你觉得有矛盾吗?我们也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评价拜登的国防预算动议。
直接新闻:那么你对这个创纪录的国防预算申请有什么观察?
特约评论员关瑶:既然是权力游戏,拜登就会玩,共和党也会玩。议长麦卡锡和其他共和党人发表声明,谴责拜登的预算申请是一项鲁莽的动议。所谓不计后果的提议只会诱发美国创纪录的通货膨胀,进一步加剧债务危机,这实际上预示了围绕2024年政府预算的激烈博弈。潜台词很清楚。你拜登想竞选连任,共和党想推自己的总统候选人。
因此,这份国防预算申请能在多大程度上兑现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。美国网络媒体VOX今天发表题为《拜登预算的真实信息》的评论,认为国防预算一直是共和党控制的地盘。拜登这次通过申请预算主动出击,也意味着这一领域的斗争会特别激烈,无底洞。
拜登宣称,2024年,他申请的国防预算为8860亿美元,比上一年增加了3.2个百分点。其中,8420亿美元用于五角大楼预算,也比上一年高出3.2个百分点。这两个数字都创下了战后记录。在国防部的预算中,1700亿美元用于武器采购,1450亿美元用于武器研发。五角大楼将计划购买83架F-35隐形战斗机。当然,五角大楼是美国国防开支的主体,还包括能源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预算,达到440亿美元。
886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?每年两会期间美国媒体不是都在炒作所谓的“中国军事关切”吗?但拜登今年的国防预算是中国军费投入的4倍。考虑到人口规模和人均指数,山姆大叔的人均军费至少是中国人的16倍。同样,作为参考,进入军事冲突第二年的俄罗斯去年军费开支为627亿美元,而美国明年的国防预算是其14倍。至少从数字尺度上看,这是两个完全不相等的数量级。
直接消息:关于拜登的预算,外界也普遍关注所谓与中国竞争的多预算布局。对此你怎么看?
特约评论员关瑶:是的,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情况。就在几天前,在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,中国最高领导人深刻分析了中国的外部环境,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、极不平凡的五年。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,不确定、不可预测因素明显增多。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围堵、遏制和打压,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。
现在看来,拜登针对明年大选的预算案,还在全方位推动遏制、围堵、打压中国,给了几百亿美元的预算。这也是外媒普遍强调的一个观察。今天《纽约时报》报道的标题说,这里和国外的预算中提出的许多投资都是针对中国的,拜登的政府预算申请了多项国内外投资,旨在平衡中国。路透社昨天发自华盛顿的电报也在标题中给出了数字尺度:拜登预算计划包括针对中国的法案,拜登的预算申请计划在中国投资数十亿美元。
白宫昨天公布的预算案概要再次引用了美国国家战略报告中的表述:中国是美国唯一的竞争对手,它既有重塑国际秩序的意图,也有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增强的经济、外交、军事和技术实力。从所谓“对华竞争预算”的策划和投入来看,美国在军事安全领域取得了系统性进展,如投资高达91亿美元的“太平洋威慑”计划,这就是所谓的硬实力投入,以控制中国;还有旨在抗衡在华影响力的民用非军事项目和外交拉拢项目,也就是所谓的控制中国的软实力投资。尤其需要强调的是,鉴于美国明年即将举行大选,在大选年加剧党争是两党为数不多的共识主题之一。因此,无论拜登瞄准大选年、充满算计的预算申请最终何去何从,明年美国对华全方位竞争、全方位围堵、遏制、打压的预算投入肯定是少不了的,甚至可能大规模上升。对此,既要有清醒的预测,又要坚持底线思维,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强调的,既要敢打,又要善于打。